泱泱中华,浮沉几千年,国粹众多,中医即为其一,这缘于有一群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者,一群在中医路上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在渭南,就有这样一位醉心于中华医学宝库中方剂应用的传承者和追梦者。他18岁时,便能将《伤寒论》倒背如流;21岁时,成为渭南中医学校的一名学生;28岁时,他求学于南京,钻研医学,学有所成;47岁时,他术业有专攻,辗转广西和西安,身兼数职,业绩斐然;50岁时,他精勤不倦,硕果累累,终成大器……如今,他屡起沉疴,名冠全国,誉满杏林,他就是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广西名中医王三虎教授。在传承发扬中医的道路上,他永远是那个奔跑的追梦人。
3月13日,渭南市中医大讲堂暨渭南市中心医院名中医馆开馆仪式在市中心医院举行。作为渭南市中医馆的坐诊教授和渭南市中医大讲堂主讲嘉宾,王三虎就如何科学的运用中医治疗肿瘤疾病,做了《抗癌攻坚有中医》的学术报告。借此机会,记者有幸与王三虎进行了对话。专访中,王三虎回顾了当年学习中医的经历,他表示中医对于当前疑难病症的诊治尤其是在肿瘤疾病方面的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言谈间,一位花甲老人对中医传承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记者:您是如何与医结缘的,为什么会选择学中医?
王三虎: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我人生中的*个幸运时刻,就是初中毕业后无路可走的时候。学医的伯父告诉我,合阳县同家庄办了一个五七中学卫生班。一个班大约70个人,我本来就想学医,于是就去了。两年制学习中,我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在校期间成绩还不错,当时想着以后起码还能当个村里的赤脚医生,给乡亲们看病也是很好的。当时我只有14岁,很幸运的是我及早投身到了中医行业。
第二个幸运时刻,就是卫生班毕业后,我进了王家洼公社卫生院管理药房,成为卫生院的临时职工。这让我有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学习。
第三个幸运的事情,就是当时卫生院4个医生,其中,3个是中医。卫生院党学都医生给我们讲,要学中医就要学《伤寒论》。所以我就背《伤寒论》,背到什么程度?4个小时从1条背到398条,把这本书背完,这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边学边用,完成了20多篇医案。
1978年,我通过考试进入了渭南中医学校,走上了专业学习医学的道路。三年学习生涯中,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留校后,我在附属医院当了中医。4年后,又考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3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35岁晋升副教授,41岁晋升教授后,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让我到那工作。就这样,我进入了肿瘤领域。我又回到了中医源头,在经方中寻找“武器”。
记者:《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时间穿越两千年,您是如何用古时候的经典来研究现代的疑难疾病呢?
王三虎:我写了一本书《我的经方我的梦》,这本书里基本涵盖了我对《伤寒论》的所有理解。简单说,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经典著作*早的《黄帝内经》只有13个方子,不成体系。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其精华在于113个处方,因为是经典著作中的方剂,所以我们把它誉为经方。这就是我们文化宝库中*锐利的“武器”,而我恰好是找到了这个“武器”,并且熟练运用,拿它对付当前人们关注的疾病——肿瘤。中医宝库丰富多彩,我们的“武器”就是经方,我就是用*简单的古典中医思维方法研究*复杂的肿瘤问题。
记者:为什么说经方是中医*锐利的“武器”?
王三虎:方剂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华,上接理论,下接临床,有方有药,是实实在在的中医宝库中现成的“武器”。当然要熟悉“武器”的性能,也要扩展性能,如果没有方剂做基础,就像进了宝库现成“武器”不拿,反而拿些矿石回去自己炼,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经方尤其是张仲景的方剂,是方剂中的精华,值得我们重视,抓住了经方就是抓住了中医的根。
自1973年尼克松访华把针灸麻醉带到美国引起世界的中医热之后,近十年来,经方走入世界,掀起了中医热的第二次热潮。经方为何热?因为经方精炼、实用、规范、有效,中医*早叫做“一针,二灸,三吃药”。因为针灸容易推广,拿上一根针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当我们走出国门,逐步发现光有针灸还不行,经方才更深沉、更有内涵,是更能解决问题的锐利“武器”。
我之所以多次被邀请到国外进行讲学,就是因为经方的魅力。去国外大多是给华人中医讲课,华人中医走向全世界,逐步发现针灸有局限性,发现经方有着巨大的优点。因为经方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在国内,经方已经是中医热潮的先锋队。时代的进步往往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发展。如今,中医终于重新发扬光大。
记者:您从中医角度研究肿瘤疾病这么多年,您是怎么看待肿瘤疾病的?
王三虎:中医是个大内科,《中国中医药报》对我的学生写的《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症日记》,连载一年,那时候,很多人才知道中医可以抗癌。
我的博士研究题目就是《肺癌的经方治疗》,肿瘤是个慢性病,不该被过度渲染。抗癌攻坚有中医,在抗癌这场持久战中,中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记者:您如何认识中西医的关系?
王三虎:西医能解决很多问题,有它的优势所在。中西医是互补的关系,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中医文化,但是,中医文化复兴任重而道远,也需要我们所有人更加努力。
民族瑰宝不可沧海遗珠,中医文明需发展传承。王三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中医的传承发展道路上,始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了追寻心中的经方梦,一直在努力奔跑着……